2009年2月14日星期六

没有面孔的城市

07年11月,和几个朋友到了北京郊区的798。这是一个废弃了的工厂,后来渐渐变成了艺术家的栖息地。就艺术而言,除了小学时吹过几年萨克斯风,我的造诣非常有限。但是这次在这里,有幸从一副组画中找到了共鸣。

这幅组画的题目就叫《没有面孔的城市》,几幅画下面的诠释足以表达作者的主题:“这是一个没有面孔的城市,人们面部花纹怪异,却并没有表情。人们靠接触和感觉来交流生活,传递信息,靠花纹的样式和触觉来传递情感。人们的记忆短暂,认识或者深交都会在第二天消失。尽管擦肩而过,谁也不知道是谁。但是人们仍然过着陌生的生活,尽管他们都交流。尽管他们爱过,甜蜜过,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会在瞬间消失。这是个没有面孔的城市,人们记忆减退,内心木讷,他们只有靠外表的华丽来驱逐心中的不安。天空宁静,多云……”。

让我最近又想起这幅组画,是因为昨天和一个朋友谈起了我的过去。大一初恋时,我们刚刚迈入分隔一千多公里的高校开始学习各自的专业,而我们的共同点也基本就停留在了中学的6年。这种停留是知识范围的停留,是世界观方法论的停留,也是时间的停留。我和恋人相互深爱,但我们却用了各自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愫,并用各自的方式来揣度对方的爱。我们之间的冲突,本质上讲是方式的冲突,而不是感情上的冲突。但是那种疯狂的情感让我不能再接受她的方式,或者用一种当时大家都能理解的话来说就叫做:“我喜欢她超过了她喜欢我,随时间的累积巨大的逆差拨动了天平,可怜的包容也平衡不了这样的局面”。大家在爱,在生气,在抵抗,在消耗。最终大家收起了爱,停止了生气。然而我们却在各自的感情道路上继续抵抗,继续消耗。也就是俗称的“受了内伤”。

在那种绝望的局面下,我开动脑筋,分析原因。发现让我受伤的不是她,不是她的爱,也不是她的方式。真正让我受伤的是我自己,是我自己潜意识里那种“我付出了多少你就应该按我的方式来回报多少”的自私观念。带着这样的期望,我用我的付出试图换取对她的拥有。大概这就是最单纯最简单最自私的爱吧。于是从这是开始,带着挑战自己劣根性的冲动,我决定对他人友好但不求回报,拒绝回报。于是就有了本科的几年生活,听到了不少愤怒的吼声:“你根本就不喜欢我!”。

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也成了面部花纹怪异却没有表情的人。可以对陌生人非常礼貌,非常客气,非常友好。可以和陌生人互相有好感。可以和陌生人互相认同。但是不会再用以前那种简单的逻辑去和陌生人“捆绑在一起”,从另一个角度看,就是我不会再将自己的情感和举止“捆绑在一起”。这就是传说中的成熟么?